当前位置:首页 > 投资 > 泰达企业家
心中要有诗和远方 ——对话知名财经评论人石述思
  • 时间:2017-07-17


与普通的新闻媒体人不同,他是传媒界的“犀利哥”,他针砭时弊,针针见血;与学院派正襟危坐的经济学家不同,他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说老百姓身边的事儿;与一般概念中的主持人不同,他说他“主要看气质”,冷幽默的言辞下有一颗关注民生、关怀当下的火热的心……他就是石述思,他是天津开发区的老朋友,已经连续五年主持开发区产业经济报告会,有些观众或许已经记不清这五年来专家的讲座说了些什么,但一定能想起他主持时说过的某个段子。

本期《新商界》带您对话知名财经评论人石述思,听他分享那些颇有“诗意”的思想火花。

《新商界》:您曾说,“一带一路”是百年大计,是中国崛起的一块基石,中国的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如何借道一带一路参与国际竞争谋求发展?

石述思:“一带一路”是百年工程、世纪工程,最初“一带一路”的推动的确是政府主导,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一定是央企、国企。但是最近北京“一带一路”峰会传来了令中小企业非常振奋的消息,“一带一路”我们目前定位未来的发展是商业。而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商业主体是中小企业。在未来的“一带一路”从蓝图到实施的一个过程中,市场经济带给中小企业的机遇,从今年来说非常好。

对于“一带一路”这样相当复杂的、跨国的战略来说,中小企业需要走两个路径才能分享到生意的红利。

第一,抱团取暖。团结起来,因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于央企国企而言还是比较脆弱的,联合起来才能应对各种莫测的风险。

第二,联合政府背景,争取国家信用担保,争取和国企展开合作。当然,有的考验可能是所有企业都会面对的,比如人才的问题,谈判人才、法律人才等各种各样的人才缺口。当然国家也会努力铺设“丝绸之路”更宽广的途径,毕竟企业是主体,政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唱好戏,还在于自身能力、素质、观念等全方位地提升。它是商业,但又不是单纯的商业。

“一带一路”对于新一轮闯世界的中国人特别有利,整体来看,中小企业乘着这艘巨轮出海,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前景总体是看好的。市场是最有魅力的语言,利用中小企业作为商业主体走出去,“一带一路”才会更加平稳更加长久。

“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诗意的事情,我们知道外国人用两个名字称呼中国。当年中国的“丝绸之路”在汉代到达了罗马、希腊,那时候西方人给东方人起了第一个称呼叫“赛里斯人”,赛里斯就是丝绸。后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西方文明的崛起以及地理大发现,到后来的殖民时期,中国得到了老外给起的第二个名字就是瓷器——China,它本来就是诗意而浪漫的。中国人在“丝绸之路”中证明中国人的品性,今天我们这代人要完成“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定是推动中国的发展的。

今天搞“一带一路”,不仅是我们国家对外贸易的一个战略的重要决策,更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能够突破西方国家形成的某种潜在的贸易围城。通过“一带一路”打造新的贸易格局,开辟新的贸易战场,为我们的经济未来快速健康的发展寻找新的全球市场。这个对外贸易的新格局一旦形成,将有效地帮助中国在亚洲这个庞大的区域经济体里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新商界》:针对中小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中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做出哪些努力来给予帮助呢?

石述思:在企业踏上“一带一路”征程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困境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们最有活力,是市场经济的细胞甚至主体,也是我们合作的主力军之一,但是它毕竟小,小而美,也扛着小企业本身的风险,包括人才、资本不足,大企业经验储备也不富裕。为了完成中小企业这次2000年以后中华民族的一次世纪的贸易远征,为了新航道顺利地开启,为了未来的主体“走出去”,我们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好服务。

我觉得主要依靠三方面力量:第一个力量是政府,我们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还要提供各个方面更细致、完善、到位的帮助;第二个力量就是各种服务企业的机构、协会包括商会,要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第三就是大型的国企、央企,让企业之间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出击的格局。这三块目前都在起步,都需要为更协调、更同步的联动效应做出艰苦的努力。我再强调一遍,散兵游勇的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去是一定没有希望的。

“一带一路”自古以来具有开拓精神的价值,而且带有一定艺术的浪漫主义色彩。而现代的商业越来越追求科学、有序,越来越不像艺术,更像是一门科学。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帮助扶持,我们沿着科学的道路将风险降到最低,做好充分的预估,才能信心十足。

就商会来讲,未来它的概念会更加丰富,内涵会更加充实,增加以商业为中心的人文内涵和规则。现代经济是规则经济、法制经济,同时也有历史人文的沉淀,这些要素可能是未来商会要装进去的。记住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商会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弯下身躯认真学习。我们现在这一代人的付出,就是确保这个国家在未来崛起的过程中变得优雅。


《新商界》: 时下,“供给侧改革”成为经济热词,请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谈谈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石述思:按照总书记的提法,中国当下供给侧改革主要面临经济转型的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去的角度,我们怎么样能把镇痛降到最低,怎么样有效地把过剩的房子变废为宝。用极其有效的国际产能合作把本来的负担变成效益。中国有三五亿人次出国抢购的人群,这是庞大的消费力,每年这个人群他们共计花的钱在一万五千亿人民币。未来我们的企业家们要重点留住内需,这比盲目地出海要重要一万倍。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中国有什么是制造不出来的?竟然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我们无法强迫自己的消费者爱国。这需要我们避免浮躁,走出“克隆文化”、“山寨文化”,潜心地去聆听中央、大国、工匠等的教诲,卧薪尝胆,做出又好又便宜的中国产品,打造更多的国际品牌,像华为,才能笑傲江湖。不要去做挣快钱的虚拟经济、泡沫经济,实业兴邦永不过时。天津以滨海新区为代表,理应承担起国家赋予的重任,做以新型制造业为中心的基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肩负制造业排头兵的使命。

《新商界》: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行业的大洗牌给天津滨海新区带来机遇和挑战,请您谈谈应该怎样应对?

石述思:中国在以前开放的格局中,单一的开发区占尽红利的年代早就结束了,所以未来的开发区要在这一轮的区域经济中胜出,就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特色、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在这方面滨海新区具有非常强的先发优势。比如说从外向经济来说,从国家的产业布局提供的政策支持,从现有的基础,到未来比如说要发展智能制造的新的定位来看,滨海新区是有可能占领先机的。当然对于竞争相关的开发区,要本着优势互补、求同存异、密切合作的原则,形成互利共赢,而不是恶性竞争的格局。作为先行者老大哥,滨海新区应该做出更好的协作模式,比如在未来中国开发区之间,开展区域新型合作模式,开发区的合作模式,正如治理雾霾,京津冀一体化要统筹安排,未来开发区的发展,靠单兵突击肯定不现实,一定是在京津冀大框架下明确自身的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作战,最终实现共赢,这需要引起顶层设计者的高度关注。

作为天津开发区,体量大,又是先行者,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开发区要为形成我刚才所讲的格局积极地努力。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能力,中国不缺问题,从来都不缺。开发区几十年的历史也都是解决问题的探索,一次次地智慧的凝聚的过程。

这个转型的年代,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今天越是问题比较集中,压力比较巨大,我们更应该去像看玫瑰花一样,更多地看到花朵,这很重要,这是信念。我觉得未来的商业,沿着“一带一路”行走的中国人,面对更广阔的世界,是心里该有诗和远方的。

尾声:

作为知名财经评论人、资深媒体人、财经专栏作家,石述思已参与各类社会经济电视节目录制数千次,出口成章源于满腹经纶,流传在网络上的他的金句数不胜数,他那不乏幽默的主持常常引来满堂欢笑,笑过后又常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他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告诉所有的孩子,保持愚蠢、保持激情,做一条逆水游泳的鱼,不要让任何人安排你的生活,记住你明天即将死去。我们应该给更多的年轻人以包容创业的舞台,允许他们犯更多的错误,我们的社会应该强大到能够为他们的错误去支付更多的成本,比如开发区。” 他还说:“我特别地相信,未来的中国不管面对多大的挑战,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共同迎来一个好人挣钱的年代!”(文/崔笑竹 摄影/郑刚


附件:
http://att.www.anlyxx.com/upload/files/2017/7/心中要有诗和远方--对话致命财经评论人石述思.docx
  • 文章来源:天津开发区国际商会《新商界》   编辑:泰达政务服务平台编辑小组